为什么叫狗狗不回来了?
“狗”字,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犭”(读“qian”),下面是“犬”。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用“犬”来看守“犭”。 为什么要这样组合起来表示这个意思呢? 这个字的初文,是这样写的: 用字来表示语言的意思,这是中国文字的一个特点。上面的“犭”和下面的“犬”都是指称性的词根,不能删除。但是它们之间需要表示语气的词尾——“!” 那么,这个字的意思是“这条小狗有狗性!”——在古汉语中感叹句是用“!”表示的。整个句子意思就是:这条狗有狗的本性/特性啊!
那如果去掉“!”怎么表达呢? 那就是“狗”字了。意思是:这是一条狗。 那如果再把“!”放回去怎么表达呢? 那就是“犭犬”字了。意思是:这好像是一条狗啊。——也就是英语中的反义疑问句,前面说了个肯定句,后面跟一个表示质疑的词语。
而“狗回来了”这句话,用文言文表述就是“狗~”“犭犬~”…… 意思就变成了“这不是一条狗”或是“这似乎不是一条狗”了。 所以,用现代汉语表达“这不是一条狗”时,我们可以说“这不是狗”;而用文言句式表达“这不是一条狗”的时候,我们就得说“狗~”啦。
同理,“那条狗不是我的”这句话,用现代汉语表达是“那条狗不是我养的”;而用文言句式表达这句意思时,就得说成: “犭犬~……” 那么,为什么“狗~……”就表达了这种意思了呢? 因为,当表达“这像是一条狗”时,“犬”的字面意思就是“狗”的意思。所以,在说出“犬”字之后,话茬就得接着往“狗”上面想了。
而古人造字是很严谨的,他们不会让一个字有着多个意思。也就是说,这个字表达什么意思,它就只能是这个意思。不可能出现一表多里的现象。比如,这个字表达了这个意思后,就不会再去表达别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