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能孵化吗?
不能,鹦鹉鱼的繁育需要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主要原因是:
1、鹦鹉鱼的繁殖季节不明显,温度合适就能发情,所以很难确定它在自然状态下的繁殖季节;而人工控制的环境可以让鱼随时进入繁殖状态。
2、自然状态下,雌雄鱼性成熟后才会开始选择配偶,而人工环境使鱼更早接触异性,从而尽早刺激其性腺发育;同时,由于异形鱼的比例远远大于同形鱼(因为要刺激其雄性特征),这就使得雌雄鱼在刚成熟的时候就存在性别比例的问题,需要人为调节,增加产卵率。
3、很多鱼类在繁殖的时候都有护卵和护幼的习性,但是绝大多数海洋鱼类是无法做到将幼崽带在身边一起游动的,一般都是将受精卵产出水中,由雌鱼用身体的保护膜覆盖,并不断摆动身体给予孵化中的卵或者刚刚浮出的幼崽含氧量高的水。而许多淡水鱼类也是如此,例如锦鲤、金鱼等等。唯独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慈鲷科鱼类,具有明显的护幼习性,这也是它们能够繁衍昌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鹦鹉鱼属于慈鲷科的鱼类,因此没有护幼的习惯是不符合自然的。另外,因为它们的嘴巴比较大,又是素食性的鱼类,不适合孵化小生物。无论是自然状态还是人工环境下,都是不可能自己孵化后代的。
鹦鹉鱼都是人工杂交鱼,是用太阳鱼和斗鱼杂交繁殖而来,由于亲本是两个不同品种的鱼,所以鹦鹉鱼都是畸形鱼,如果雌雄鹦鹉鱼交配了也是不能正常产卵和受精的,所以是不会有小鹦鹉鱼的产生。
鹦鹉鱼是由红熊猫和珍珠斗鱼杂交而成的,属于一种典型的杂交观赏鱼。由于长期人工饲养并杂交,鹦鹉的性别已经几乎无法从外观上辨别,一般成体可通过生殖孔探视,而幼体生殖孔未发育完全无法观察。鹦鹉鱼的受精卵为浮性卵,黏性弱,喜附着于水草上。一般产卵后的第二天便破胸,破胸后3~5天即能游动,此时卵盖尚未脱落,如在流水池中培育,应及时捞出,将其放在静水中有水草的池子中。
通常情况下,一般雌性鹦鹉鱼腹部比同龄鱼要大一些,但差异不大,基本上属于同源共栖鱼(指雄性、雌性形态差异甚小且没有色彩差异的鱼类)。为了保证亲鱼繁殖期间营养供应,应在产卵前的1周内增加亲鱼的饲料供应量,一般每10~15分钟投饲1次。
通常鹦鹉鱼在繁殖水温23~25℃的环境中,可自行追逐、追逐、假斗和亲吻,并伴随着排卵和产卵。一般卵呈奶白色,稍带黄色,附着在水生植物茎叶上,人工繁殖时,可将金鱼藻、水葫芦等置于繁殖水体中。产卵通常在凌晨4:00左右至下午8:00左右停止。一般雌鱼可产卵100~300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