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作为宠物是什么时候?
古代没有“宠物”这个词,但是古人对狗的饲养和感情投入一点都不逊色我们今天对于宠物的概念。 养狗看家护院,养狗驱逐野兽,养狗打猎捕兔,当然还有祭祀等公共功能。
这些都不是个人行为,属于社会性活动。 但是,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的时候,你独自行走在街上,一只狗跟着你跑,并且和你亲近、玩耍时;当你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一只狗摇着尾巴在你身边转来转去时,你是不是感到温暖和感动呢? 我想,这时候,你是可以把这只狗当成你最好的朋友,最亲密的伙伴的。
所以,古书上有很多关于狗和主人之间温情一幕幕的场景描写。 比如,唐杜甫《得托交》诗云:“畏犬缘未绝,流莺语复繁。” 宋苏轼《二月十四日携酒走写了五首》:“老夫平生无限乐,尽在这百回颠。惟嫌不醉终难住,故遣星郎为挽留。”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六》:“余性乐畜鸟。所养最多者,曰鹦鹉,曰鹩哥。”
清李渔《怜香伴·旅贬》也有“我虽无犬,然此行有一伴侣,是我从小驯养的鹦哥”之句。 以上引用,说明古代人们是把狗当作朋友的。甚至用“畏”“留”“恋”这样的字,表达人对于狗的感情。